碧桂园的扶贫方案紧密围绕产业扶贫,依托碧桂园人居环境建设改造能力和已有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教育扶贫传统,形成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就业扶贫扶技、教育扶贫扶志的四大扶贫项目,碧桂园自己总结为“4+X”模式。4”就是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这是规定动作,帮扶区域必须完成。“X”就是区域可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拓展扶贫方式。

 

一、碧桂园扶贫的背景

碧桂园的扶贫项目由来已久,主要定位是教育扶贫,负责单位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的愿景就是:“做中国最好的教育扶贫基金会”。初心当然与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的两个核心项目,是国华纪念中学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当然具体公益项目不止这两个,还有“仲明大学生助学金”、“为自闭儿童捐步”、“为贫寒学子捐步”等活动。但总的来说,都聚焦在教育扶贫领域。2010年,碧桂园开始在广东北部英德的树山村等,探索绿色产业扶贫项目。2018年5月,碧桂园启动9省14县精准扶贫,用企业追求效率的方式做扶贫,迅速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起200多人覆盖三级的扶贫队伍。与地方扶贫办合作,采用共建党支部的扶贫小组模式开展工作。依托党建、职业技能培训、一村一品(凤凰优选和碧乡)与绿色产业从生产、就业、生活、消费和治理全方位提升乡村的造血能力。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免费培训乡村医生,以帮助贫困地区乡村医生提高医疗防疫水平,改善农民医疗卫生条件;与英德市教育局、博实乐教育集团、沪江教育集团开展合作乡村教师培训、引进远程教育,致力于打造全国新农村建设教育扶智的优秀典范。

阶段一:教育扶贫阶段(1997-今)。2002年,杨国强创办纯慈善、全免费的全日制寄宿中学——佛山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纪念中学主要为全国“最优秀,最贫困”的少年提供最好的高中教育,并资助他们读大学(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从2002年创办至今,共招收学生1395人。目前国华纪念中学仍然承担着高中、大学学习的11多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每年开支超过3000万元。国华纪念中学不仅提供优质的高中教育,而且注意培养孩子价值观和综合素质。学校为每个在校女生提供生活费600元,男生提供生活费400元,课外书法、音乐才艺,以及寒暑期的视野拓展项目。虽然是慈善学校,但是国华中学却有100%的本科率,96.6%的重点本科率,以及数以千计的国内外顶级名校入取。截止目前为止,国华纪念中学接收2772名处于辍学边缘的贫困学子,547人攻读硕士学位,75人考上博士学位,1213人已参加工作。这样的教学成绩,令不少公立中学望尘莫及。另外一个教育品牌是2007年,出资5500万元建立的全免费、春慈善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系统培训贫困地区退役士兵。现已培训3000余名退役士兵。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由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副主席杨惠妍女士创立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主办,学院在2014开始招生,开设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2015年增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依托碧桂园控股有效公司,实现“工学交替”、“工教一体”。职校的力量更为技术扶贫的进一步推广、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2010—今):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产业扶贫模式探索。2007年开始,杨国强就开始在四川省甘洛、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活动,帮助彝族同胞盖新房、修公路造医院,建学校。在这个基础上,2010年,碧桂园利用广东英德地区树山村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产业扶贫的树山模式。这是对广东设定“扶贫济困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回应。碧桂园选定粤北树山村,2010年8月成立帮扶小组进入树山村。树山村总体上走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子。碧桂园投资5000万,将这里的村民整村改造。2011年,树山罗屋、熊屋村民就住上了新房。除此外,为了帮助树山村民彻底脱贫。碧桂园实行绿色产业扶贫,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动农户种植苗圃,并由公司负责回收。到2018年,树山村已经有153多户农户种了260多亩苗木、花卉,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桂花、茶花等。2011年6月,首批卖出7车,产值10多万。有能干村民首次创收2万元。碧桂园支持采用的“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将碧桂园和花塘(树山)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产业。

阶段三(2016-今):4+X模式乡村振兴3.0版本。曾经引领扶贫模式潮流的碧桂园,不甘人后。在浙江安吉模式成为样本之后,开始拓展自己的扶贫新模式。他们总结为:“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就业扶贫扶技、教育扶贫扶志”的4+X模式。通过一方面通过旧村改造,做好环境文化的保育与开发,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掘碧桂园的社区社群优势,通过“凤凰优品”和“碧乡”两个品牌,发掘一村一品,并利用碧桂园的社群销售终端将农产品推入市场。与此同时,碧桂园的扶贫项目也走出广东,推向全国。同时筹划,利用最新技术优势造福贫困地区。通过在贫困地区设立智慧建筑科技产业扶贫基地,赋技贫困农民,让农民工转型技术工人。

 

二、碧桂园扶贫的方案

碧桂园的扶贫项目由来已久,长期定位于教育扶贫,逐渐拓展至驻村扶贫,并探索出整县帮扶新模式。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主业地位,碧桂园集团强化帮扶体制机制建设。首先,搭建扶贫组织管理体系。成立集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简称扶贫领导小组),由碧桂园行政总裁、党委书记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职能中心、子公司人员担任。扶贫领导小组下面又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简称扶贫办),抽调社会责任部、政研室、党群办等企业集团有关部门人员重新组成,下设党建、教育、产业、就业等部门,由政研室或党群办相关办公室兼任主任。在区域公司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域总裁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指导运营。各帮扶县成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部(简称扶贫项目部),配备10余名专职扶贫人员。县扶贫项目部,每周召开例会,负责处理和协调各地扶贫的进度。同时,规范管理制度,制定《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指引》,规范项目设置、资金使用、人员考核等各项工作。此外,将14县扶贫经验形成“四库”,即产业资源库、就业岗位库、专家智库、贫困户动态数据库,便于持续跟踪贫困户的可持续脱贫。具体到与贫困地区的合作,碧桂园采取支部共建的方式,以党建作为乡村治理和振兴的抓手,统筹协调政府、企业、扶贫对口单位以及村庄的精英、致富能手,力图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

图 1 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架构图

碧桂园在9省14县的扶贫工作采取“4+X”模式:“4”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这由集团统一部署,帮扶区域必须完成;“X”指帮扶区域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拓展适宜的扶贫方式。

1.党建扶贫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的重要组织方式,通过基层党组织可与当地政府、被帮扶地区群众建立联系,便利扶贫工作的开展。此外,在扶贫工作中融入党建元素,以党建为引领,有利于激发帮扶县贫困村党支部活力,发挥党员干部先进性,从而引领贫困人口正确认识脱贫奔康政策并投身其中,消除“等靠要”思想,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碧桂园在9省14县扶贫项目点成立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推动碧桂园党组织与帮扶县党组织结对共建,联动政企社。同时,开展9省14县党建共建暨短期体验式调研学习活动以及寻找老村长活动。此外,党建扶贫方面,还开辟了24+N个红色/绿色景点,利用党建共建链接各界助推消费扶贫、健康扶贫。具体做法如下:

(1)实施党建扶贫“五个一”行动:一是建立一个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2018年9月共建立了13个一线党支部。在广东英德实行党建结对共建,发动集团党委下属43个党组织与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达成党建结对共建。二是开展一次党建共建组织生活、举办一次特色型党课,仅在广东英德就开展218场党建共建组织生活以及党群关爱活动,已形成了《碧桂园特色型党课汇编集》。三是评选一批火线入党党员和优秀扶贫党员代表,已有多名扶贫干部的火线入党。四是解决一批思想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整理出了《9省14县红色资源及思想扶贫汇总表》,就各扶贫县思想扶贫提出建议解决措施。五是签署一份《军令状》,碧桂园所有的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已向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承诺,上墙《军令状》。

碧桂园党建扶贫“五个一”行动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脱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签订《军令状》强化了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与当地县委、县政府的联系,碧桂园依托项目党支部,协调各方,联动政企社。在与当地联合工作方面,碧桂园根据选定贫困县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县政府、政府扶贫办通过召开协调会的方式,确立具体扶贫方式。一个月召开一次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具体出席部门和人员根据地方负责扶贫的人员会有所不同),每周召开一次小的部门会议。具体的工作,则与扶贫工作人员协同推进项目。每周形成一个周报,对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向县政府进行汇报。这样,实际上,在碧桂园的扶贫点,通常有四种扶贫力量共同协作:政府扶贫人员(驻村干部)、对口扶贫单位(整县扶贫国企)、碧桂园扶贫团队、村庄精英(乡贤和致富能手)。在与贫困村建立联系方面,与贫困村党建共建结对签约,实行“一村一策”[1],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促进贫困村发展。如在广东英德市,碧桂园集团党委下属43个党组织与所帮扶的78个省定贫困村签订党建共建协议,结合各村实际困难制定共建计划,为每个村配备上限20万元的党建预算资金。

(2)开办“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计划聘请政府领导、高校教授、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名誉讲师,为政府党员干部、集团各党组织党员以及9省14结对贫困县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青年致富带头人”、扶贫干部等授课,编制《碧桂园党员干部手册》《碧乡·乡村振兴学习手册》,作为学习实践中心必备手册。首批“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在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挂牌成立,后续将持续按照英德模式在全国其他结对帮扶县推广。连樟村“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已开展两期学习活动,已建立广东省及9省14县“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师资库。

(3)开展9省14县贫困村干部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面向青年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扶贫经验交流暨短期体验式调研学习活动,以贫困村干部为抓手,以点带面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目前已面向陕西宁陕、广西田东、陕西耀州、广东英德、安徽舒城、甘肃东乡、北京滦平、秦皇岛、河北平山的县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开展了12期活动,参与人员共计约310人,后续将面向14县持续开展。

(4)培养和利用在地精英。寻找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村长”,开展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宣讲等思想扶贫工作。碧桂园在9省14县寻找一批“老村长”,设立公益岗位,将入选的老村长招录为扶贫工作队编外“公益岗位人员”,并颁发聘书,每月支付800-1000元薪酬,并组织老村长开展访问交流活动和培训。这些老村长是碧桂园扶贫工作队深入乡村,动员社区的主要依靠力量。除了“老村长”,碧桂园在党建扶贫中还充分发掘、利用村庄能人和乡贤,将其整合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例如,在广东英德市,碧桂园项目部在78个党建结对共建村设置公益岗位,作为党建扶贫在各个村的代言人,公益岗位由乡村能人担任,包括老村长、致富带头人和其他乡贤。

(5)寻找深度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2]帮扶计划。在9省14县发起寻找深度贫困户,在每个县找出约100个家庭收入为该县贫困线收入一半以下的深度贫困家庭。通过调研,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并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技能培训班,鼓励贫困人口自立自强,掌握一门技能脱贫致富;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策划“一对一”公益项目,联动区域员工、业主等爱心人士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目前,14县基本完成100户深度贫困户的摸底调查,并陆续开展“一户一策”帮扶计划。

(6)打造“四色”(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扶贫线路,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党建交流活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辐射建档立卡户。目前已在耀州、兴国、宁陕、连樟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党建交流活动4期。与集团子公司凤怡旅行社[3]合作,已开发5条红色旅游线路(耀州区、兴国县、田东县、英德坪山村、英德龙华村),3条绿色旅游专线(宁陕县、英德河头村、英德树山村),4条特色旅游专线(英德连樟村,英德鱼咀村,英德河头村、九龙小镇,英德树山村、天门沟),共有500人次参加旅游专线活动,带动周边预估1000户贫困户。

(7)利用社企党建共建平台,开展各项助益贫困人口的活动。一是开展农特产品、文创产品展销会,助推消费扶贫。联动碧桂园集团旗下“碧乡”[4]、凤凰优选[5]以及文化公司,帮助扶贫县打造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品牌。利用碧桂园以及碧桂园社区资源,联动社企党建共建平台,举办农特产品、文创产品展销会,目前已举办展销会9场。二是联动城市医疗资源,在贫困地区开展医疗下乡,助推健康扶贫。例如,在江西兴国县,举办红色专线党建共建“爱心义诊”活动,让贫困乡村人民在家门口看上大城市的专家号,共接待就诊群众500余人次,免费检测血压、血糖300余人次,开出处方300余张,赠送药品价值4000余元。

2.教育扶贫

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教育,它直接限制了贫困人口参与劳动力市场或参加其他经济活动的能力,同时也限制了贫困人口自我组织的能力。而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碧桂园及其创始人长期投身教育扶贫。早在1997年就为贫困大学设立助学奖学金,之后创办了三所全免费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帮扶贫困家庭学子接受良好教育。在9省14县,整合集团内部和外部资源,开展成长陪伴项目、社会交流实践、联动各方资源等教育帮扶项目,多层面关怀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截至2018年10月,碧桂园集团共捐助教育资金超14亿元。

碧桂园在9省14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重视教育扶贫,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碧桂园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四种:

(1)用好名校资源,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依托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贫困家庭初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国华纪念中学,或采取“委培生”、教研座谈等形式,结对提高帮扶县高中教育水平。委培生的学籍留在原地,回当地参加考试,在国华纪念中学学习,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由碧桂园承担,目前国华已通过这种方式安排夏令营学生310名。推广碧桂园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或联动帮扶县所在地区优秀职业院校,精准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实现有“职”不贫。目前已在广西田东、甘肃东乡推行“职院共建”“职院托管”,当地的职业学校由碧桂园职业学院托管。发挥下属教育集团博实乐的名师资源,结对英德市开展为期三年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截至2018年12月,已经开展4期,共有843名乡村教师接受培训。

(2)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主动改善帮扶县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在甘肃东乡县捐赠1700万元建设龙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180名学生,并解决了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打造成县级“教育示范基地”。在河北滦平捐赠700万元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即为学校配备操场、厕所、水井“三大件”和冰箱、微波炉、净水设备“三小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3)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开展结对帮扶。集团各部门、各子公司、各区域设立爱心助学专项基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专项救助,截止2018年11月中旬,集团员工共捐款1096万元,将结对资助10000名贫困学生。集团各区域公司在各自扶贫任务所在市、县设立专项助学金,例如,广清区域在江西兴国县建立碧桂园“红军子弟奖学金”、河南区域设立“晨曦基金”等。红军子弟奖学金项目,碧桂园集团向兴国县捐赠1000万元,用于关心支持兴国县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红军后代等家庭,助力其精准脱贫。在帮扶县开展“五个一”[6]精准帮扶活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教育扶贫形式长期关注贫困儿童的身体心智成长,截至10月,9省14县中共10县开展了“五个一”家访活动。同时,鼓励有捐款的员工参与“五个一”家访活动,通过电话、网络或书信等方式与结对学生保持长期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给予学业、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在重要节点,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微心愿”。此外,组织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与贫困地区中学师生开展结对交流活动,两个学校的学生结对组成“友好班级”,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促进校际交流。

(4)整合集团公司资源,为贫困学子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打造“贫困孩子有约”、“碧桂园之旅”等实践品牌活动,邀请贫困学子走进碧桂园开展文化体验之旅、科技体验之旅。对于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学生,集团可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志愿服务以及参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3.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只有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把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才能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此外,只有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环境,才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提升农村自主发展能力。

碧桂园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依托社区连锁店、农业公司等自身优势产业力量,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碧桂园在帮扶的14县均有推进产业扶贫,截至2018年11月,产业扶贫项目共落地32个,帮扶1889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具体做法如下:

(1)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结合集团发展战略,优先在贫困县落地自身产业项目。碧桂园着力发挥集团公司产业集群优势,整合旗下顺茵苗木[7]、农业公司[8]、腾越建筑[9]、凤凰优选、凤怡假期[10]等子公司,在9省14县优先落地自身优势产业,借助自身优势营造落地产业的多样化面貌。其中,苗木产业是碧桂园的优势产业,不仅背靠集团市场资源,而且拥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掌握完整的供销体系。2010年,碧桂园旗下负责园林绿化的顺茵公司在清远英德市西牛山镇树山村发展苗木产业,到2018年,已种植苗木400余亩,产出超过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惠及23个自然村(组)187户92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户94人。目前,顺茵公司已在11县(宁陕、崇礼和平山除外)推进苗木项目,落地1585.85亩绿色苗木,通过土地租金和用工累计帮扶1080人。除传统苗木产业外,联动筑梦高科[11],以SSGF[12]产业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2018年8月,碧桂园首个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落地江西兴国县,引入上下游企业,打造绿建产业高地;并于9月在广西田东县落地另一个绿色建筑产业基地。此外,碧桂园下属现代农业公司,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和扶持贫困村创办合作社。已在广东英德、江西兴国、陕西耀州和蓝田落地了无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项目、贝贝南瓜等项目;虞城、滦平县光伏农业项目、中草药加工项目及平山县核桃项目等继续深入调研中。此外,碧桂园已联动凤凰优选、农业公司共同前往湖北监利县考察稻虾共作基地,并组织各县致富带头人考察稻虾共作技术,计划在广东英德、广西田东等项目点发展小龙虾养殖业。

(2)发掘地区特色资源,挖掘、培育和壮大各地区优势产业。碧桂园根据14县各村的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不用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资源禀赋,推动形成“一村一品”[13]、“一县一业”[14]的产品和产业布局。具体而言,碧桂园充分挖掘当地已有产业基础,以扶持项目、建设标准化车间的方式带动帮扶地区产业发展。例如,在江西兴国县,结合当地养殖竹狸的区位优势和已有基础,扶持竹狸养殖项目。在兴国县北胜村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扶持31户贫困户开展竹狸养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郑枫村、白石村、新建村新建竹狸基地,这些项目基地正在建设中,厂房面积达1100平方米,预计覆盖近200户贫困户。在广东英德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在鱼咀村扶持走地鸡散养项目,2018年年底前可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超过10万元,为54户贫困户户均带来收入1万元。在连樟村设立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麻竹笋、玉米种植等项目,预计平均每户每年受益超万元。在河头村捐资70万支持桑芽菜加工厂的建设,可带动本村种植桑芽菜1300亩,带动全村1/3贫困户就业并获得分红。此外,碧桂园还根据各帮扶地区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将碧桂园在帮扶地区的产业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旨在通过发展产业来保障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广东英德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鱼咀村落地鱼咀古城文旅项目,扶持文旅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前期运营,引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势,在河头村打造农业产业基地,集观光、休闲、种植、养殖、采摘为一体,实现农业与观光旅游业共同发展。

(3)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与村集体、农户民主协商,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一方面激励村民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扩大扶贫覆盖面。比如,在推广苗木种植产业的帮扶县,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苗木农场或发动农民分散式、房前屋后等不同形式种植苗木,有效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村集体、农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1)碧桂园: 提供种苗资金、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及苗木销售渠道,并在有条件的地区注册成立农业公司,负责代替碧桂园进行日常苗木管理、账务处理、经营销售、人员培养等。2)村集体:村集体成立村民合作社,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用集约土地再以土地入股,并宣传发动村民参与,组织村民承包种植,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并在合作社内部分红。3)农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苗木基地务工或承包分散种植,承包种植利润全部分配给承包户。目前,这一模式已在11个县实施,苗木种植面积约1600亩。除苗木产业外,碧桂园还将这一合作模式推广至其他扶贫项目,如江西兴国县北胜村的竹狸养殖项目就采用“借苗你养,赚了归你,再借再养,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碧桂园出资建设养殖厂房,交由村民委员会作为集体资产管理,并为农户提供种苗垫资借款;农户以种苗入股专业合作社,获得收益分红;合作社向村集体租赁养殖场地,并负责运营管理。广东英德市鱼咀村的鱼咀古城文旅项目也采取类似模式。项目启动时,由当地镇政府、碧桂园子公司、当地村委会和参与项目的村小组成立旅游公司,共同经营管理项目,

(4)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拓宽产业扶贫的覆盖面。为了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碧桂园积极探索扶贫新机制,如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多种利益分配机制等。例如,在广西田东县,与田东县政府合作,由田东县政府整合约400万财政扶贫资金,分给40个贫困村执股,投入到苗木产业扶贫项目,碧桂园以每年本金的20%进行固定分红,村集体分红的60%分给贫困户,40%留作村集体发展集体经济。在广西田东县,苗木产业不仅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获益,而且通过鼓励贫困户贷资入股[15],使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分红,即获得入股资金20%的固定分红。在广东英德市,鱼咀古城文旅项目通过优先分红惠及贫困户,即村民专业合作社所得分红的50%优先用于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另外50%在合作社成员中分配,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再次参与分红。在江西兴国县,碧桂园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合作,将竹狸产业扶贫项目拓展至更多贫困村,目前已确定在南坑乡郑枫村、杰村想白石村、江背镇新建村等推进第二期竹狸产业扶贫项目,预计近200 户贫困户从该项目受益。

(5)培养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在结对帮扶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由集团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设平台”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创富带贫能力,链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康,计划到2020年共培养100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碧桂园第一期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于2018年8月底举办,共有近100名来自全国9省14个贫困县的青年返乡创业者参加。在培养致富带头人方面,碧桂园不仅提供项目和车间支持,而且注重发挥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例如,江西兴国北胜村的竹狸产业扶贫项目聘请“竹狸大王”的致富带头人黄春明作为技术顾问,带领贫困村经营主体发展竹狸产业,形成“先富带动后富,先上带动后上”的模式,并形成大户在种苗提供、技术培训、产品回购等全链条上提供综合服务,减低贫困村经营主体的风险,并积累经验,逐步带动贫困户发展分散领养模式。

碧桂园公益联盟共同体

广西田东苗木产业合作模式

江西兴国竹狸养殖合作模式

图 2 产业扶贫图集

4.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扶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产业链接城市市场的必由之路。只有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发挥当地产业优势,挖掘、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才能实现贫困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完善的产销机制,才能把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推向市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将产业扶持与搭建销售渠道相结合,还对提振贫困人口的发展信心,调动和发挥其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2018年以来,碧桂园在结对帮扶的9省14县积极推进“4+X”扶贫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并逐步建立全面、稳定的产销体系。一方面,利用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对贫困地区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另一方面,整合产融中心、采购中心、资产管理公司、商管中心等单位,梳理产业项目库,并搭建集团内销体系,整合集团外部资源,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帮助销售贫困县农特产品达1500多万元,直接惠及20000余人。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产业扶贫,挖掘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并利用扶贫自有品牌“碧乡”提升产品附加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挖掘当地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特色、古色、绿色、红色”等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同时,对缺乏品牌的优质农产品,打造“碧乡”扶贫自有品牌,通过品牌化优势整合贫困县优质农产品,提升贫困地区产品竞争力。例如,在陕西耀州区,碧乡与陕西全民合伙人签订框架协议,整合销售农产品,使耀州苹果走进集团总部食堂。截至2018年10月,碧乡已转化14县优质农特产品43款,并通过参加展会、顺德美食等方式外销,由碧桂园食堂、及工会福利进行内销等方式,销售扶贫产品1500余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0000余人。

第二,扶持当地优势产业,强化其市场供应能力。通过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扶持当地返乡创业企业,为它们提供广阔的创业平台和拓开产品销路,壮大当地优势产业,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劳动致富。与贫困县致富带头人、村镇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合作,依托旗下自有扶贫品牌“碧乡”和社区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建立农特产品产销平台,帮助已有品牌的产品联系平台、打开销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例如,在陕西耀州,碧桂园下属文化公司与当地手工艺品合作社签订了手工艺编制框架协议、手工艺品采购协议;利用下属文化公司的技术优势,助力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并利用凤凰优选的营销渠道优势,让工艺品走出大山;这一合作签定10万余元的采购合同,可链接42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500元。在广东英德河头村,利用借助凤凰优选平台提升桑芽菜产品附加值,对其进行检测、包装和宣传。

(2)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

第一,“社区+消费扶贫”机制,利用社区分布的全国性优势,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碧桂园联动旗下社区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发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渠道、信息优势,通过收购代销、加工等形式,助力解决优质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例如,与陕西宁陕县的“疯婆娘”合作社、宁陕县政府共同投资“中蜂产业链”,借助凤凰优选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凤凰优选在全国共开设91家扶贫门店,与37家供应商签署合作协议,引进鸡蛋、水果、冷鲜奶、冷冻食品等共1021个产品。同时,通过开展社区展销会的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第二,“大型展销会+消费扶贫”机制,通过大型展销平台推广贫困县的农特产品。例如,参加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扶贫自有品牌“碧乡”展出25款扶贫产品,数十款14个帮扶县参展商的主打产品,直接对接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参加第九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碧桂园现代农业、扶贫自有品牌“碧乡”、社区零售品牌凤凰优选联合在“农业创新馆”参展,集中展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最新全产业链创新技术,共展出30余款扶贫产品。

第三,“互联网+消费扶贫”机制,碧桂园正结合京东、有赞等电商平台,通过搭建线上商城推进消费扶贫。减少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多余环节,加强农产品流通在线化、数据化,提高了流通和交易效率,让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扩大了销路。采用预售、众筹、订单农业等方式,让贫困人口有计划种植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第四,“消费扶贫月”“消费节”机制,倡议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碧桂园结合“双11”,将11月定为集团消费扶贫月,联动集团内部、外部资源,动员集团员工、社区业主、合作伙伴乃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购代捐,对扶贫地区优质农特产品进行帮扶销售。例如,为促进甘肃“东乡羊”的销售,“双11”期间,碧桂园对接当地养殖合作社收购贫困户饲养的肉羊,发动企业员工、子公司及合作企业“以购代捐”,并利用“碧乡”平台将东乡羊肉销向全国,共卖出10000只羊,直接链接大约3000户贫困户。在广东英德,碧桂园项目部在连樟村的感恩节活动中植入“连樟村番薯节”,助推当地红薯销售。

5.就业扶贫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精准脱贫就是要让贫困劳动力得以施展,只有加强就业扶贫,才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碧桂园集团立足于自身全产业链优势,围绕农村需求、城市需求、农村综合治理需求,以实现就业为导向,开发特色种养、农村建筑工匠、电商、铝模工艺、物业、酒店管理、月嫂、育婴师、乡村教师医生等一系列全方位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建立就业追踪体系,搭建就业招聘平台,并联动集团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帮助贫困户掌握致富门路和技术。具体做法如下: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有劳动力缺技术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培训合格发放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到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主要集中于城市服务方面,如月嫂、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电工、焊工等培训。在广西田东县,截至2018年12月,共开班25期51个班,惠及2437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有1566人,就业1005人,其中贫困户329人。在广东英德市,截至2018年12月,共开展160期172个培训班次,惠及16个镇街8845人,其中贫困户1699人,贫困户就业485户,惠及人口2015人。如广东英德鲜水塘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尚敏,通过参加培训月嫂培训班,实现从制衣厂上班到在广州从事家政育婴工作,每月5000元工资的转变。同时,面向碧桂园旗下各公司的岗位,联动旗下各子公司和碧桂园职业学院开展铝模工艺、物业、园林、酒店管理等培训。如与碧桂园职业学院合作,开展铝模工艺培训;与旗下文化运营公司合作,举行冲泡咖啡、民宿打扫、餐饮等培训。截至2018年12月,铝模工艺培训已开展6期,共培训76人,就业43人,其中贫困户12人,惠及人数48人。如广东英德鲤鱼村村民李观练,通过参加铝模培训班,实现从每月2000多元的“农村散工”到月薪8000元的铝模产业工人的转变。

(2)结合农村产业和社会综合治理需求开展各类培训。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主要包括苗木种植、特色种养殖、农机操作等培训。例如,在江西兴国县,碧桂园在将竹狸产业扶贫项目拓展至更多贫困村时,也开始建设竹狸产业扶贫项目技术培训中心,并开设竹狸养殖培训课程,在培育养殖技术骨干的同时,为更多有意愿养殖竹狸的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协助农产品商品化,帮助农村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平台销售。碧桂园与新浪微博联合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等机构合作,在碧桂园结对帮扶的贫困地区开展“百县千红新农人”电商培训活动,为年轻的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提供电商培训。此外,为了强化基层医护人员的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与帮扶县卫计局合作,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为了协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教师队伍,与帮扶县教育局、旗下教育集团博实乐公司[16]合作,开展乡村教师培训。为了提升农村弱势群体就业能力,与深圳残友公司[17]合作,为残疾人开展电商或文字编辑类培训。

(3)完善就业跟踪体系。对参与就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全方面的跟踪管理,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吸引更多的贫困联动参与就业扶贫项目。例如,广西田东县的技能培训将就业率纳入培训机构的考核目标,督促其成立就业专项小组,跟踪学员就业情况:对参与培训的村民建立“一人一档”;对培训完还没有参加就业的,每周联系一次,每周一次招聘信息推送,直到就业;对已经就业的学员,每月一回访,保证其能稳岗就业。同时,制定“就业带头人”奖励机制:凡是参与培训,积极外出务工就业,带动本村和村周边的其他学员出外就业的带头人,一次性带动10人出外就业的奖励3000元,一次性带动20人以上出外就业的奖励8000元,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带动一片”。此外,碧桂园集团组织定点扶贫县陕西耀州、河北平山、江西兴国、广东英德、广西田东、河南虞城,6省6县的43名就业带头人到碧桂园总部、广东腾越总部交流考察,了解SSGF新建造体系及铝模工艺,发挥“就业带头人”模范引领作用。

(4)举办专场招聘会。联动旗下物业公司、酒店管理公司、建筑公司、零售公司以及合作伙伴等,向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例如,在13个帮扶县(除广东英德)举办全国9省14县精准扶贫统一就业招聘活动中,包括物业[18]、顺茵、凤凰优选在内的8家子公司参与,截至2018年8月底,招聘70名贫困户入职。截至2018年11月底,集团共梳理出近10000个岗位面向贫困户招聘。仅旗下凤凰优选,截至2018年10月,已开业126家门店,共吸纳贫困户就业652户1600余人。此外,与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合作,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整合其他企业的就业岗位。例如,在广东英德市,与市消费办、人社局、东华镇政府等部门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约600名村民应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6人,成功配对超过138位建档立卡户上岗就业。截至2018年12月,碧桂园集团及合作单位在英德市各乡镇及市区举办了15场就业招聘活动,推荐了近三千名村民上岗就业,其中贫困户557人。

 

三、桂园扶贫的创新之处

1.与传统政府扶贫模式相比

通过以上项目内容和操作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碧桂园的扶贫项目运作与传统的政府扶贫项目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产业、渠道双重疏困、扶贫。传统政府扶贫项目,常常难以解决市场销路和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碧桂园的苗木种植、“凤凰优品”、“碧乡”都从市场需求出发,都是碧桂园小区建设中需要的产品,或者苗木、或者黑米,或者中华黑豚,然后跟贫困合作社采用“培训+订单”的模式。一方面透过自己的渠道指导贫困地区调整种植品种、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常年与贫困社区的合作,向消费者包装和提供可信任、高质量和有温度的产品。以碧桂园作为平台,连接生产和消费社区。

(2)依托碧桂园常年深耕的教育扶贫领域,不仅提供优质的培训内容,还提供就业渠道。为贫困地区的诸多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技能的农民,提供一个机会,一份工作。碧桂园不仅在广东地区提供技能培训班,2011年,东西协作,还将绿色产业扶贫和技能培训搬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桥马片区央律村。

与单一的政府扶贫救济不同,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把握。碧桂园不仅了解建筑行业,也拥有庞大的城市居民社区,社区的生活、服务、管理都由碧桂园集团负责,因此碧桂园有能力也有条件跟对口的乡村实施全产业扶贫。依托碧桂园在全国的销售和建筑团队,碧桂园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9省14县的区域性覆盖式扶贫。这也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或地方性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扶贫的管理采用区域(县)+办公室的管理架构,扶贫协调会议与地产会议同步举行,全国的专职扶贫队伍超过200人,这些人都是企业雇员,拥有较好市场敏感度和职业精神,他们以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乡村,这也是传统的政府救济模式所不能及的。

2.与传统社会公益模式相比

传统社会公益虽然能够有效识别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但是很少社会组织能够有能力提供全面的基础设施改造。碧桂园依托自己的规划和建筑经验,对接贫困乡村过程中,从村庄整治入手,在规划中合理调配生活、工作空间资源。

(1)以空间规划带村庄公共物品提供。碧桂园与各区域村庄对接扶贫过程中,能够根据各村情况,提供必要的规划和建筑支持。赤米楼下实行“统耕统作,整治村庄”的模式,将环村公路硬底化、整治排水排污系统、建设村文化室,规划篮球场和村公园。同时,将原来分给各户的200亩背山夫集约起来,村中统一管理,种植果木,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低洼地的耕作条件。利用近镇区和省道优势,将附近地块开发果蔬购销和农家乐餐饮。西牛社区塔江则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励,建设宽7米的环村公路、篮球场、占地约300平方米的文化室;利用与S348省道相邻的优势规划商铺。2010年8月,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树山项目部就和西牛镇扶贫工作组联手推动道路、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2)借助碧桂园项目(特别是联合)运营能力,带动一批,凝聚一批,推动乡村建设和治理的运营能力,实现“一年致富,年年有余”[19]。为了长效扶贫,碧桂园帮扶体系中,设置“撤退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企社政三方联营公司,在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植入“市场业态”,例如咖啡吧、民宿、书吧等,以市场压力倒逼运营机制的维护。同时辅之以村庄内部的动员,利用村庄德高望重乡贤力量成立村民理事会,以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两大抓手,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乡村集体行动,为工程运维团队撤退之后的乡村自治提供保障。看到家乡的发展,多数乡村的青年人都开始返乡寻求家乡的就业发展机遇。有的乡村,借助扶贫和帮扶,找到了村民自治的新模式。小湾新城流转土地将旱地、鱼塘、林地收归集体,壮大集体经济,提供集体收入,同时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党支部和理事会带领村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需要抽水灌溉由村集体出资聘请村民负责;引接山水建造自来水;修建祠堂、文化室、篮球场等公共设施;完善村道绿化、排污,种植树木;设立高考奖学金。村庄的公共设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碧桂园的“4+X”最大的优势在于借助碧桂园本身的空间规划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带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乡村如何识别、调配自身的自然、人力资源,使不同的生产要素搭配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使得乡村投入的资源能够持续产生效益,不至于浪费。企业与社会组织相比,拥有更加强的资源配置、规划能力,也有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源调配和项目运营的能力才是弱势乡村在商海浮沉中生存的关键。

3.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相比

碧桂园早期依托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主要从事教育扶贫。所关注的领域与碧桂园集团的房产运营业务相关度不高,缘起主要还是碧桂园创始人的个人情怀。但是借助精准扶贫,碧桂园的社会责任业务反而得到更多的梳理,跟企业其他部门的资源也得到整合。碧桂园的精准扶贫项目与传统的社会企业责任模式相比,更具有共赢与可持续的特点。碧桂园社会责任部总监、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刚谈及扶贫项目核算讲到:“至于您说的,我们要去评估每个项目亏损多少,其实不是,我们评估项目是要看它赚多少钱,能够带动多少。我们在做之初,做项目方案的时候,基本不会亏本的。”因此,与传统教育扶贫不同,产业扶贫,既解决了供应商问题,又带动了乡村脱贫,还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品控监督,真正实现了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双赢。

(1)将乡村纳入供应链,企业、乡村供需互补,互利共赢。这方面,碧桂园的绿色产业扶贫、智慧建筑科技产业、凤凰优品和“碧乡”,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皆是如此。碧桂园集团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引领者,代表了城市的需求端。他们从需求端的需要出发,在农村寻找、发掘、培育合适的供给方,既提供了市场需求清单,又提供了市场标准和培训方案。作为沟通城乡的桥梁,碧桂园发挥自身规划、建筑、社区设计、绿化、消费优势,实际上实现了“城乡对接扶贫”,与乡村分享城市化红利,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探索出了“碧乡+碧城”的地产扶贫模式。对乡村来说,能够快速跟上城市化潮流,提高生活质量。对碧桂园来说,一村一品的发掘和调研过程,直接催生了碧桂园的“凤凰优品”和“碧乡”两个品牌,不仅便宜了碧桂园居民,也让碧桂园产品更加多元化。

(2)深化碧桂园品牌的文化内涵,助益品牌深度挖掘。碧桂园对自己品牌文化诠释中如此写道:“碧桂园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身体力行者,是全球绿色生态智慧城市的缔造者,不仅为超过700个城镇带来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碧桂园最为知名的广告则是“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所代表了应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舒适港湾的寄托。而这种向往是没有城乡、贫富差别的。碧桂园所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虽然由于各地资源、文化、社会禀赋的差异,发展程度和帮扶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帮扶的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共建美好家园。无论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就业扶贫扶技,还是教育扶贫扶志,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还乡村一个美好生活期许。而这些社会公益活动,远远超过了个人情怀,应该被视为企业品牌内涵的延伸,是一个城市化进程引领者的许诺——让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掉队者。这这样品牌延伸,有利于企业走出房产企业的商业格局,走向社区家园筑梦者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从一个纯粹的商业企业,走向以社会责任为支撑甚至主业的社会企业,从而实现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可持续。

碧桂园今年五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结对扶贫。其扶贫模式和案例都还在不断累积中,但是依托其市场运作的效率和模式创新,新的经验和教训也都在累积中。当然,碧桂园扶贫模式有它的条件性,第一,作为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地产企业,人力、物力资源雄厚,是首要的条件。第二,作为房产企业,拥有城市社区、建筑建材、绿化园林、技术工人等多方面的需求,能够与乡村进行结合,从而迸发出多种合作模式,这也是其他行业的企业或组织难以模仿的。

但是,碧桂园扶贫仍然有两个值得借鉴学习支出:第一,从企业能力或需求出发,走企业与扶贫相结合的路子,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出资方与受助方的恩庇关系。第二,注重乡村自我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利用教育赋技个体,利用产业示范区域,还是利用项目赋能村民自治组织,都深层挖掘和尊重乡村的内生动力。

 

四、碧桂园项目的成效

自集团成立至2018年10月底,公益扶贫总投入累计48亿元,直接受益超20万人,带动就业近200万人。自2018年5月在9省14县开展扶贫至10月底,共安排专职扶贫干部近130人。在党建扶贫方面,截至2018年10月底,成立一线党支部14个,发展火线入党党员5人;开展9省14县贫困村干部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12期,参与人员共计约310人;聘用“老村长”140人,帮助深度贫困户1400户;开发“四色”扶贫旅游线路12条,带动周边约1000户贫困户。在教育扶贫方面,自集团成立至2018年10月底,累计投入超14亿元:设立教育专项基金18个,总额78051.6万元,累计投入国华纪念中学超4.5亿元,累计投入碧桂园职业学院4.5亿元,累计投入国良职业培训学校1.4亿元。自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底,为9省14县贫困人口组织内部捐款共1096万元。自集团成立至2018年10月底,惠妍教育助学基金共帮扶贫困学生1472人,国华纪念中学、碧桂园职业学院、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分别累计招收、培训学生2924人、1830人、14626人。在产业扶贫方面,自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9省14县建立产业扶贫项目32个,已落地绿色苗木产业基地11个,产业帮扶总数人356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66人。在消费扶贫方面,自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底,开设“凤凰优选”扶贫门店126个;扶贫品牌“碧乡”已转化14县优质农特产品43款,并通过外销内销的方式销售扶贫产品1500余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万余人。结合“双十一”创立“消费扶贫月”,为甘肃东乡村民卖出10000只羊,链接约3000户贫困户。在就业扶贫方面,截至2018年12月,面向全社会进行铝模工人、维修电工、家政月嫂、会计电商等多种技能工种培训,共有37873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超过16773人实现了推荐就业,平均收入提高20%,其中部分村民月收入超万元。截至2018年11月底,集团共梳理出近10000个岗位面向贫困户招聘。仅旗下社区零售品牌凤凰优选,截至2018年10月,已开业126家门店,共吸纳贫困户就业652户1600余人。

碧桂园集团的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2018年12月5日,在第三届企业精准扶贫高峰论坛上,碧桂园集团凭借“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获选“企业扶贫优秀案例”。2018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暨2018中国社会责任公益盛典上,碧桂园集团获得杰出企业奖。这一扶贫做法可概括为党建扶贫与社会治理机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担当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重要主体,与其他主体协作互补。首先,作为民营企业加入扶贫队伍,拓展以往由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导扶贫的局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扶贫工作上升到主业高度,担当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再者,将自身定位为扶贫攻坚多元主体的一份子,尊重政府、其他组织、社会组织、民众等其他力量的主体性,并与其他主体协作互助。在集团层面,不仅整合全集团力量参与扶贫,而且配合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链接企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益慈善机构、媒体等资源,建立扶贫“公益联盟共同体”,并在实际工作中与各主体开展合作,发挥各主体自身优势。在各扶贫帮扶县,通过项目党支部强化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通过党建结对共建强化与贫困村的联系,通过“三个寻找”计划强化与村庄精英、贫困户乃至整个村庄的联系,并通过“驻村帮扶”机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各主体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通过与政府、其他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格局。

(2)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贫困人口是实现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主体,也是形成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碧桂园集团走出以往企业捐资捐物的扶贫模式,紧紧围绕“人”这个关键因素,将扶富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首先,激发并维持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不仅通过致富带头人、“老村长”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且将结合产业扶持与提供销售渠道相结合、将技能培训与提供就业渠道相结合,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引导其参与脱贫实践;同时在各项帮扶中引入“利益相关”机制,防止“等靠要”思想。再者,通过产业扶持提升贫困人口致富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通过教育帮扶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由此,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

(3)培育村庄共同体,孕育村庄发展的组织力量。形成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村庄共同体的建设。碧桂园集团不仅单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且以培育村庄共同体的方式带动贫困村庄的发展。首先,以村庄为单位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培育村庄利益共同体。通过党建结对共建“一村一策”、产业扶持“一村一品”、技能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激发村庄整体的发展活力。更为关键的是,激发村庄自治活力,培育村庄社会共同体。设立公益岗位,吸纳“老村长”、致富带头人、乡贤等积极分子,发挥其组织动员作用,形成具有行动力的村庄实践群体;支持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让村民参与并决定村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务,发挥村庄自治能力;支持村民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活动,强化村庄凝聚力。通过培育村庄利益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孕育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

 

本文作者:刘学、吕鹏、房莉杰

本文节选自 吕鹏、房莉杰等,2020,《寻找白鱀豚:中国企业是如何进行社会创新的》,社科文献出版社(即出)。

 

[1] 党建结对共建“一村一策”,结合结对帮扶贫困村需要,一个贫困村制定一个帮扶政策。

[2] 深度贫困户“一户一策”,指结合各个贫困户实际需要,一个深度贫困户制定一个帮扶计划。

[3] 此处凤怡旅行社,全称“广东凤怡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碧桂园旗下的旅游开发公司。

[4] 碧乡,是碧桂园集团聚焦扶贫与乡村建设的品牌,发挥平台功能整个集团各类资源助力乡村发展。

[5] 凤凰优选,全称“广东顺德凤凰优选商业有限公司”,是碧桂园旗下的社区零售品牌。

[6] “五个一”精准帮扶活动指:一个贫困户、一次家访、一个微心愿、一次助学活动、每月一次沟通。

[7] 顺茵苗木,全称“佛山市顺德区顺茵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8] 旗下农业公司,全称“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

[9] 腾越建筑,全称“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0] 此处凤怡假期,指“广东凤怡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11] 筑梦高科,全称“筑梦高科建筑有限公司”。

[12] SSGF,指Safe & share, Sci-tech, Green, Fine & fast,是碧桂园集团建立的一种高质量建造体系,其核心工艺是用铝合金模板(简称“铝模”)替代木质模板,用铝模浇筑混凝土。

[13] 一村一品,指一个村有一个特色产品。

[14] 一县一业,指一个贫困县有一个特色产业。

[15]“贷资入股”,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贫困户贷款实行免息政策,贫困户不须抵押,最高可获得5万元贷款。

[16] 博实乐公司,全称“博实乐教育控股有限公司”。

[17] 深圳残友基金会指深圳市残友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是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

[18] 旗下物业公司,全称“广东碧桂园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19]2018年01年06日,《碧桂园开展乡村技能培训 昔日贫困户月薪过万》http://www.bgy.com.cn/news_details.aspx?id=9987342

评论意见都是关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