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寻找“座头鲸”:中国企业是如何进行社会创新的?》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吕鹏研究员及其团队撰写。本书对中国的主要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旗舰项目进行梳理评估,形成“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旗舰项目排行榜”。吕鹏告诉凤凰网公益,“现在很多企业一谈到社会责任,还只是停留在捐钱,甚至只是为了公关的层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企业家迫切需要学会花钱,这甚至比如何赚钱更重要。”

过往很多关于社会企业责任的评选,多是以企业为单位,而该书则是国内首次对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项目进行排行。吕鹏表示,这样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在设计和推动“社会责任项目”时,多一些产品思维,学会用“项目制”的方式来运作,从而增强项目的针对性,也让项目能够更加持续地运转,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对于书名中的“座头鲸”一词,吕鹏解释道,商界喜欢用动物的概念来打造IP,如天猫、京东狗、腾讯鹅等等,“座头鲸”就是为了去对标“独角兽”,独角兽是指经济达到10亿美元的企业,座头鲸则是指社会价值达到10亿美元的企业。

在吕鹏看来,当今社会,企业自身的商业价值早已不是维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因素。当企业具有社会价值的时候,企业主也要考虑回报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强调更有可持续性的社会责任何社会创新,而这些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无关。如支付宝的出现一开始就是解决网购中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处于社会中的企业,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需求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市场机制淘汰。同时,大公司本身的规范问题会倒逼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和公众方面的外部规范和监督,对大公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另外大公司的高管本身就具有更加大的社会远见,会接受通过社会影响力实现盈利。因而,企业的规模和社会责任应该是成正比的

“这本书的理念也是希望企业能够意识到,参与到社会创新的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收益。”

《寻找“座头鲸”:中国企业是如何进行社会创新的?》一书通过网络、媒体、企业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了8个行业54家企业101个项目的相关信息,全面梳理了中国企业在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吕鹏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公益面临着三个困境:最主要的是项目本身的可持续性。虽然近些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但是很多项目没有获得公司来自战略和组织层面的更多支持,很多企业家未能意识到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也是推动企业长久发展的利器,从而导致项目停留在单向公益的层次,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牌、产品和服务优势。

第二个困境就是经济效益问题,企业主还是强调直接回报,当经济回报很慢或者属于间接回报时,企业就很难坚持下去。

第三方面就是公益行业的人才缺失,受现行的制度影响,公益项目从项目策划到执行落地,再到项目的资金公示和后续回访,都需要专业的人才,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还是缺失的。

(转自凤凰新闻)

评论意见都是关闭的。